
新相識的朋友總愛問: 「有咩心水股票選擇? 」我心想: 如果我有內幕消息的話, 我早已炒肥佬魷魚啦! 不過, 家教甚好的我, 通常都含笑回答:「合埋眼買匯豐啦!」又或者「等個市大跌, 入交行/中行/招行/建行囉!」
坦白說, 若非工作需要, 我才不會無端端去研究個別股分。(你估真係唔悶咩...雖然我懷疑其實廣州那位人兄的確有可能這樣做>.<) 這世上, 好公司太少, 壞人太多。
前天閱報, 有這麼一段勾起我的好奇心:「摩根士丹利表示, 順誠(531)上半年業績勝預期, 予增持評級, 目標價四元八角五仙。」美林亦給予買入評級, 目標價五元二角。Well, 多得兩大證券行提醒, 小妹才記起市場有這麼一隻股票。
去年十一月掛牌的順誠, 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 (難怪大摩戮力推介), 招股價為二元七角五仙。惟招股反應之差, 屬該年數一數二, 只有三百多個散戶入飛; 預留給散戶買的股分, 每一百股, 只有二十二股有人啃。餘下的怎麼辦? 大摩為保招牌, 當日行使了一億多股超額配股權, 分派予國際的機構投資者( = 相熟客戶/自己人/自己啃) 由於街貨甚少, 順誠的股價從未潛過水, 一直高於招股價。
市場視之為雞肋, 自有其因。順誠當日招股集資二十億元左右, 其中六億三千多萬元為大股東出售舊股的收益。這筆錢只落入大股東郭山輝及其妻劉宜美的口袋裡, 對公司發展無半點好處。再者該公司還在上市前派發了六億元股息(當年公司才賺五億多元), 又償還了近八億五千萬元的股東貸款, 郭氏夫婦一鋪套現二十一億元, 剛好等於集資額, 即是說, 上市根本純粹為自己套現。
但該股真的一無是處嗎?又不一定。順誠是家具生產商, 有三個收購回來的自家品牌Universal Furniture, Legacy Classic及Craftmaster, 產品大多出口, 亦替客戶做OEM 的代工生產。該公司市值九十多億元, 是行內的龍頭企業; 手頭有八億元淨現金, 短時間內不會執笠; 往績市盈率約十一倍; 今年上半年, 順誠大賺四億元, 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兩成八, 預測市盈率不到十倍, 一點不貴。
理性地看數字, 此公司是一流的。今年三月曾高見近五元二角, 換手句話說, 現價尚有五成水位。惟感性點說, 來自台灣的大股東對小股民, 肯定沒什麼憐憫心。否則, 不會把公司掏個清空, 才來港上市。
而且市場不是一直在說人民幣升值、增加出口稅, 不利在內地生產的出口股嗎? 郭山輝早陣子才向傳媒大呻, 其生產基地東莞不時缺水又缺電唷!
等一陣子, 市場又會不會轉口風說, 美國家具市場競爭激烈, 雖曰是巨企, 但市場佔有率其實不足半成, 順誠發展空間有限? 或是說, 歐美房地產市場冷卻, 兼且消費日益疲弱, 影響銷售?
甚至改為談論, 木材塑膠鋁銅鐵等原料大幅漲價, 影響毛利(好想知為什麼此公司一點不受影響...業績公布中提都沒提); 美國反傾銷中國進口的家具, 增加懲罰關稅; 又或者, 該公司在中國獲減免一半稅率的優惠, 明年便屆滿......
我只知道, 唱好該股的大摩及美林, 跟順誠有千絲萬縷的關係。大摩的利益上文已說明, 至於美林, 其台灣前董事總經理黃慧珠Laura Huang, 現在還坐在董事會裡。兩大同時唱好此股的證券行持貨應不少...... 是醒你, 還是昆你? 唔係呀, 仲問?